奥华视窗|奥华信息网
当前位置: 奥华视窗 > 国内

安徽桐城铸胎掐丝珐琅:匠心重现百年技艺

来源:中华网    发布时间:2017-08-04 09:01   作者:宋元明清   关键词:安徽,安徽  阅读量:8653   

安徽桐城铸胎掐丝珐琅:匠心重现百年技艺

“他们对于铜丝好像画家对于笔下的线条,可以随意驱遣,到处合适。”“点蓝工人……大概是熟极了的缘故,不用看什么图样,自然知道哪个格子里该填哪种色料。”

———叶圣陶的这篇《景泰蓝的制作》,多年来一直是几乎所有版本的中学语文教科书里的“常驻”课文,景泰蓝也因这篇课文而获得了极大的知名度。

掐丝珐琅,汉族传统工艺品,属于珐琅器品种之一,一般特指铜胎掐丝珐琅,又称“景泰蓝”。

铸胎掐丝珐琅制作技艺,是隶属于“景泰蓝”系列的以铜质铸胎为体,经过掐丝、点琅、磨琅、鎏金等工序,最终形成一件器型高雅、纹饰精美、色泽诱人的高档艺术陈饰品的传统手工技艺。

安徽桐城铸胎掐丝珐琅:匠心重现百年技艺

数百年前,掐丝珐琅技术从阿拉伯国家传入我国,经我国工匠改造,发展为厚胎掐丝珐琅和薄胎掐丝珐琅两种,在明代景泰时期(公元1450-1456)得别名“景泰蓝”。清末,厚胎掐丝珐琅的制作工艺逐渐失传,迄今百年,我们在工艺品市场常见的现代景泰蓝制品,大都属于薄胎掐丝珐琅。

值得庆幸的是,这项湮灭数百年的铸胎掐丝珐琅工艺,在安徽桐城成功复活。“复活”后的铸胎掐丝珐琅器工艺是一种集铸造、传统掐丝珐琅和画珐琅于一体的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工艺。

安徽桐城铸胎掐丝珐琅:匠心重现百年技艺

厚胎掐丝珐琅究竟有何奇特之处呢?据元末明初文物鉴赏大家曹昭所著《格古要论》中“窑器论”记述:“大食窑,以铜作身”,其中的铜身就是指珐琅釉料的厚胎承载体铜胎。据记载,技艺鼎盛时期制造的掐丝珐琅器铜胎都很厚,厚度约为5-10毫米。要达到如此厚度,一是器形完全要靠手工敲打而成,二是必须精确计算釉料与胎体的附着问题。近现代景泰蓝制品正是由于铜胎十分单薄,极大影响了器形的精美和其他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工艺。解决铜胎的厚度,正是掐丝珐琅制作工艺的难点。

安徽桐城铸胎掐丝珐琅:匠心重现百年技艺

解决釉料在原胎表面的紧密附着问题是重现厚胎掐丝珐琅工艺的最重要一步。就此项工艺,安徽桐城佛光铜制工艺品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展开攻关。从烧炼炉设计、燃材选择、温度控制等各方面入手,逐项试验,在国内率先试制出一种接近纯铜成分、与珐琅匹配、加热冷却时釉料不易崩裂的铸胎配方,恢复了铸胎代替锤锻薄胎的传统工艺,烧出来的釉料附着严密,釉色鲜明,且很少有飞釉现象,技术人员在攻关过程中,采用黄铜做胎体,成功打破了胎体一律非紫铜不用的禁锢。

铜胎铸好后,进入打磨车间。在机器巨大的噪音中,工人们将手中的毛坯一点点打磨成型。

安徽桐城铸胎掐丝珐琅:匠心重现百年技艺

在这里,每个工人都是艺术家。如果说,打磨工人是雕刻家,那么之后的工序,只有特别的画家才能完成。

左手扶住铜胎,右手拿根镊子,用镊子从桌上的小盒子里夹出一个个比头发丝粗不了多少的铜丝,同时眼睛要游走于图样与铜胎之间,按照图样将这些铜丝掐成所需的形状,并将其粘于铜胎表面,简单来说就是以铜丝为线条在铜胎上构图。“做这个一般新人要一年才能上手,成为熟手起码两三年。”

安徽桐城铸胎掐丝珐琅:匠心重现百年技艺

“上釉”是陶瓷制作的一道工序,而掐丝珐琅制作过程中,类似的工序被称为“点蓝”。在点蓝车间,看到的是一群专职着色的画家在铜丝之间点缀上颜色,将掐丝的构图变得更为生动活泼。

在点蓝车间,完全是叶圣陶笔下的点蓝工真实再现:她根本不用看颜料盒,就能将正确的颜色填入需要的地方,份量也是刚好与铜丝相平,不会溢出一点。

安徽桐城铸胎掐丝珐琅:匠心重现百年技艺

点蓝所用的是一种融合了石英、硼砂等矿物质和多种化工原料熔制而成的釉料。为了着色更为牢固,点蓝要经高温烧结,然后再点再烧,如此反复三四次后方可进行后面的工序。最后,又要回到打磨车间,这次是磨平经过反复烧制后仍然不平的釉料。

就这样,通过这样繁复的工序,粗陋的金属铜胎终于幻变为精美绝伦的铸胎掐丝珐琅器。

在实践操作中,设色以素为主,将唐代风格的山水、人物画面,应对如流。起线吸收工笔画的手法,着色吸纳国画的韵味,图纹借鉴瓷器艺术的画风和画法,来体现和烘托古朴、典雅的中国器形文化,产生出了更多的美轮美奂的当代艺术精品。(中华网文化综合)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